本文主要介紹毛德西教授治療脾胃病“三味方”奧義。在選方用藥方面,以《內經》“君一臣二”為宗旨,發揮經方遣藥之義,臨證用藥多以三味為君臣藥,故稱“三味方”。主藥明確,方證合拍,隨癥加減,療效顯著。
一、藿香、佩蘭、砂仁(芳香三味飲)
三味為芳香健胃化濕之主藥。藿香與佩蘭配伍出自《時病論》,功效相仿,均有化濕、解表、止嘔作用。
唯佩蘭對脾經濕熱之口中甘膩多涎最為合拍,而砂仁化濕醒脾作用明顯。三味用于中焦濕濁不化之胃炎,癥見胃脘痞悶,口淡乏味,或口有穢濁之氣,肢體疲倦,脈緩舌白潤膩等,起效快。略予加減,對上消化道疾病頗有效驗。
二、代代花、厚樸花、佛手花(芳香三花湯)
三花均為芳香理氣化滯藥。代代花偏于開胃寬胸,厚樸花偏于理氣消脹,佛手花偏于疏解肝胃之郁。三味合用,對肝胃氣郁于胸脅、脘腹,出現痞悶、脹痛、食后有堵塞不消化之感者,投之多效。
三味泡水代茶飲,還有消脹減肥之效。
三、大麥芽、稻芽、谷芽(開胃三芽飲)
三芽亦具芳香氣味,有疏肝健脾開胃之用。麥芽為消食藥,但有明顯的疏肝作用;稻芽功用與麥芽相似,幫助消化,但藥力緩和;谷芽是指北方小米的芽,性溫和而暖胃,且有安神作用。
三味藥合用,舒達肝氣,開胃進食,并有溫散濕邪的功效。
四、半夏、黃連、黃芩(辛開苦降散)
此三味為半夏瀉心湯的君臣藥,為辛開苦降之代表組合,又為苦寒與苦溫之相反配伍。具有辛開濕濁散,苦降熱邪除之功效。凡見心下痞滿,隱隱作痛,泛泛欲嘔,舌苔濕膩者,此三味為必選之藥。
唯其用量,當視濕與熱孰輕孰重而定,而濕熱之孰輕孰重,又當以舌苔為標尺。
五、竹茹、生姜、蘆根(清胃三味湯)
此三味為清胃降逆組合。用竹茹清胃止嘔,一改過去單純清肺化痰之用;蘆根清胃生津的作用顯著,凡胃熱之呃逆、嘔吐,常取竹茹30克,蘆根30克,對胃熱之逆,效果明顯。
但竹茹略有克伐胃氣之弊,加入辛溫之生姜,既加強降逆作用,又可預防竹茹克伐胃氣之虞。
六、砂仁、白蔻仁、公丁香(開胃醒脾方)
此三味均有芳香氣味。砂仁與白豆蔻功效相仿,均有化濕、行氣、溫中止嘔的作用;公丁香為溫中降逆藥,于胃寒之嘔吐、呃逆、噯氣有益。
三味合用,對中焦寒濕不化所致的胃痛、泛泛欲嘔、呃逆不斷、時時吐濁者,每有良效。
七、青皮、陳皮、大腹皮(理氣三皮飲)
此三味為理氣消脹之品。青皮疏肝達下,陳皮調脾達中,大腹皮行氣達三焦。小腹脹痛者,以青皮為主藥;胃脘脹痛者,以陳皮為主藥;脘腹皆脹而痛者,以大腹皮為主藥。
三味合用,在舒理氣機的基礎上,又有健脾開胃之功效。服用后常有腸鳴下氣之感。
八、雞內金、雞矢藤、神曲(二雞神曲散)
此三味為健胃消食之藥。雞內金消食化石為百姓所公認,神曲的消食化積的作用比較強,特別是小兒吃多了不消化,晚上睡不好覺,又感冒,神曲應為首選藥。
雞矢藤是非常好的助消化藥,此三味研粉沖服,或煎湯服均可,于老人、小兒服用效果更好。
九、神曲、山楂、大麥芽(三仙飲)
此三味為“三仙飲”,在廣大農村幾乎都知道,是健胃消食的常用品。只是三味功效不同,神曲消面積,山楂消肉積,麥芽消果積。有的地方加上雞內金,名為“四消散”,其消食作用更強。
但對于年老體弱者,還要加一點健脾藥,如白術、山藥、陳皮、白扁豆等,以防消而不化。
十、黃連、吳茱萸、刀豆子(左金豆子湯)
黃連、吳茱萸為左金丸,是苦寒與苦溫組合,是清肝與暖胃結合。主藥是黃連,“實則瀉其子”,瀉心火即清肝火,肝火不亢,無犯乎胃,則胃痛、嘔吐、嘈雜吞酸,自行消失。
但苦寒有傷胃氣,故佐以吳茱萸苦溫,佐制黃連之苦寒,又有溫胃暖肝的功效。刀豆子,有溫中下氣、和胃降逆之功。
三味合用,用于濕熱聚中,肝胃氣逆者,其清熱降逆和胃之效,功效顯著。
十一、薏苡仁、白蔻仁、砂仁(三仁化濕散)
此三味取“三仁湯”之義,以砂仁代杏仁。薏苡仁健脾滲濕,白蔻仁行氣化濕,砂仁醒脾祛濕,三味合力,藥性偏溫,于脾濕、氣滯之中焦濕困證,所見納谷不馨,口淡乏味,或有穢濁之氣,用之每有良效。
薏苡仁用量大一些,其他二味用量偏小。

本文摘自中醫思維十,相關內容及圖片素材均來源于網絡,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