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預防流行性感冒方
藥物: 生蒼術12克,明雄黃6克,薄荷腦1克,麻油適量。
制法: 先將前三種藥,依次分別碾成極細粉末,再和在一起碾勻,后加入麻油適量,調成軟膏,瓶貯備用。
用法: 每日早、中、晚各取軟膏適量,涂搽鼻孔一次。
附注: 若缺麻油,用凡士林調和亦可。
二、治偏正頭痛方
藥物: 正川芎3克,香白芷3克,花椒殼3克,薄荷腦1克,四季蔥白適量。
制法: 先將前三種藥共碾成極細粉,次加入薄荷腦同碾勻,再將四季蔥白搗爛絞汁調和藥粉,做成兩個小藥餅備用。
用法: 先將藥餅放在患者鼻孔前,囑其嗅吸藥氣片刻,然后再將兩個小藥餅分敷于患者兩太陽穴處,外以膠布固定。通常敷后約十分鐘左右,頭痛即逐漸減輕而愈。待敷達約二小時,即可將藥餅去掉。
三、治鶴膝風腫痛方
藥物: 鮮蓖麻葉18片。
制法: 將蓖麻葉洗凈,剪去葉柄,3片相疊,分3次(即每次6片)放入蒸籠內蒸軟(以葉軟而顏色尚是綠色為度,切勿蒸至熟透、顏色變成灰黃?。﹤溆?。
用法: 囑患者仰臥床上,將蒸軟的三片一疊之蓖麻葉兩疊,趁熱(勿過熱,防燙傷皮膚?。┓址笥诨颊邇上ドw上,外用新軟厚毛巾兩條,分別包裹,并用紗帶綁扎,勿使脫落和漏氣,覆被避風靜臥,待藥葉微溫時,再蒸兩疊更換;當更換第三次時,宜同時更換新毛巾兩條包扎好過夜;待至次晨起床時始去掉。通常如法治療后,腫痛即消失。
附注: 此法宜在晚飯后二小時開始施治為佳。倘若一次未能痊愈,可連續如法再治療兩次,當可獲效。
四、治中風半身不遂方
藥物: 制川烏9克,吳茱萸9克,炮山甲9克,海蛤粉9克,四季蔥白90克,石菖蒲180克。
制法: 先將前四種藥共碾成極細粉,次將四季蔥白搗爛絞汁調和藥粉,做成一個藥餅;再將石菖蒲放入大砂罐中,用清水2000毫升煎沸,倒在杉木水桶中,并放一小木凳于水桶的正中,待用。
用法: 先將藥餅敷于患側之足心,外以紗布帶束緊,勿使脫落;次將患側足踏在盛石菖蒲熱水木桶中小凳上,旋用厚毛巾覆于患者膝上和水桶口,勿使熱氣外泄,使石菖蒲水蒸氣熏患腿及足一會,待水不燙時,取出小木凳,將患側足放在石菖蒲熱水中浸泡,直待患者周身有微汗出時,方可將足取出,去掉藥餅,拭干腿足,避風高枕覆被靜臥。
附注: 此方宜在得病時立即使用1次,以后每隔七天再用1次,通常連用3次后,手足便逐漸恢復活動。
五、治咳喘不能落枕安眠方
藥物: 款冬花3克,白花曼陀羅葉3克,白鳳仙花葉3克,生甘草3克。
制法: 以上各藥烘脆,共碾成粗末,瓶貯備用。
用法: 晚間臨睡前,取藥末適量,裝入煙斗中,或用薄紙捲如香煙狀,用火點燃,燒煙緩緩吸之。通常吸后,咳喘即可停止,并能就枕安眠。
六、治黃疸型肝炎方
藥物: 鮮毛茛葉數片。
制法: 將毛茛葉洗凈,用脫脂棉拭干,搗爛如泥備用。
用法: 取廢牙膏瓶蓋一個,洗凈,填滿上列藥泥,蓋在患者左手外關穴處(即手背腕后橫紋上二寸之正中點),外以膠布固定,待起水泡時則去掉;后用消過毒的粗棉線針穿一根消過毒的牛尾毛或馬尾毛,刺穿水泡,兩頭各打一結,以便泡內黃水隨牛尾毛向下流,如果出口干結水不流時,可抽動牛尾毛以引流,待黃水流盡,病人眼球已不發黃,手指甲已轉紅潤時,便可去掉引流之牛尾毛,涂以紫藥水或消炎藥膏,以防感染化膿,病即愈。
七、治瘧疾方
藥物: 白胡椒5~7粒,明雄黃1克。
制法: 以上二藥,共碾成極細粉,用脫脂藥棉薄裹如小球狀,備用。
用法: 于瘧疾發作前二小時,將藥棉球塞入患者臍孔,外以膠布貼緊,貼后并用手指在膠布外面對準臍孔按一下,使藥棉球與臍孔靠緊,待貼過六小時后,即可揭去。
附注: 裹藥粉之棉花宜撕得極薄,使在棉球外面能看見藥粉,但不漏下為佳。倘治孕婦患瘧疾,藥棉球宜放在頸后大椎穴上(即頸后第七頸椎下與第一胸椎上之骨節縫中)為妥。
八、治婦女陰道滴蟲作癢難忍方
藥物: 鮮桃樹葉150克。
治法: 將桃葉放在砂罐內,加入清水1000毫升,放在火上煎汁,待溫用。
用法: 囑患者坐浴或沖洗,每日早、晚各1次。通常連續坐浴3~5天可愈。
九、治婦女宮頸糜爛久不愈方
藥物: 紫草根9克,川黃柏15克,生大黃15克,麻油150克。
制法: 先將前三種藥放在小鐵鍋中,次將麻油倒入浸泡半天,再放在火爐上炸枯去渣,待溫,將油裝入有蓋的玻璃瓶中貯存;同時用消毒脫脂棉做成如荸薺大之棉球十個,并以消過毒的棉線十根,分別將棉球扎好,留約一尺長的線頭,放入藥油中浸泡1天后,開始用。
用法: 每晚臨睡時,取浸透藥油之棉球一個,塞入陰道深部宮頸處,留長線頭在外,并用消毒棉花適量堵住陰道口,并拴上月經帶就寢,翌日拉長線取出藥棉球。通常連治7~10次可痊愈。
附注: 如用茶籽油炸藥,則收效尤速。
十、治小兒受寒水瀉不止方
藥物: 白胡椒5粒,炮干姜1克,正官桂1克,炒雄黃粉1克。
制法: 上列各藥,共碾成極細粉,用脫脂棉薄裹如小球狀備用。
用法: 將藥棉球放在患兒臍孔中,外用膠布貼緊,并用手指在膠布外面對準臍孔按一下。通常上午貼后,下午腹瀉即逐漸減少次數,晚間即停止泄瀉。次晨即可將所貼之藥去掉。
|